这一届上海家长带出的小孩战斗力极强
文 | 廖欣 图 | Emily Reider、来自网络
“上海的小孩实在太吓人了!”这是我带小孩中秋假期看完亲子剧《物理秀》之后一直在脑中翻滚、挥之不去的念头。
媒体赠票嘛,就不花钱随便遛遛娃就好了。不然一个智商有限而且还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看什么物理?!是上海的街不够逛还是手机不好玩?
然而看剧遛娃的经历却给了我以暴击。《物理秀》基本上把所有初中到高中能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借由声、光、电,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轮番展示出来,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延伸的物理课堂了。现场都是家长带着小孩来看的,这是真正给小孩看的剧,没有哪个成年未育人士对物理节目感兴趣的吧。
现场小观众的主体是小学生,只有个别像我们这样当油瓶拖来看热闹的幼儿园娃。而这群战斗力极强的小学生们扎扎实实地告诉了我什么叫“上海小孩”。
整个剧下来这些小孩高昂的热情始终在线,演员提问的各种物理名词他们全部张口即来。当演员问到“锤子”的英文时,没有片刻迟疑,全场几百号童声齐刷刷地喊出“hammer”。那一瞬间,宛如雷鸣一般轰入一个还没反应过来的外地来沪老母亲心里。天哪,你们别是托吧,联合这《物理秀》来吓唬我们外地人的吧。
到了需要上台互动的环节,这些上海小孩都不退缩,全场举手欢呼自荐,甚至有几个自己跑到台上去。上台后面对几百人的剧场也大方机灵得要命。我们祖传的“谦虚”、“腼腆”这两柄混世大宝剑完全不是他们的负担。
英文够好,自然科学早早启蒙,表现力爆棚。这一届上海家长养出了这么一波“吓人”的上海小孩,绝对的佩服。
刚搬来上海的时候,办户口的中介不知道怎么找到了我,一个多月锲而不舍地给我普及上海户口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他的绝杀操作方法。最简单快速少花钱的方法就是,跟他报名去韩国留学,留学回来以应届生海归的身份直接申请落户。
一定是韩国,而不是其他主流英美留学国,因为不需要雅思等任何语言考试,韩国TOP5的大学入学后直接中文授课,短频快。对,中文,没错!吃喝玩乐十个月,只要十个月哦,回来落户。算上这十个月的学费生活费,不过20多万,该方法按他的话说,比什么读MBA之类的都好用。
最终,我因为年纪大了并不需要上海户口谢绝了他的方案。
以前听说幼儿园“面试”、“素鸡”、“荤鸡”、“自鸡”这些上海育儿江湖的“黑话”时,完全不能理解。搞什么啊,有这个必要?
对于新上海人来说,已经奋斗到此,下一代的高考站在自己的肩膀之上,比自己当年从老家考出来已经容易太多嘛,本土遍地都是211,就算上海的没考上,还能讨巧地去外地捡个好学校上。新上海人深知鸡血读书之苦,扎根上海后难道不应该放松警惕,过母慈子孝的快乐童年嘛。上海土著更是没什么担忧的,鸡娃也应该跟他们无关啊。
后来才意识到,上海家长不管是有户口的还是没户口的,他们“鸡娃”的目标关注点已经变了。高考那条道上的,早已不想什么一本、211,要考的只有985,甚至只有北清复交。留学那条道上的,随便上个美国英国排名前50的大学怎么行,能“爬藤”当然要“爬藤”。少数不以升学为头等目标的,也在持之以恒的“素鸡”,往“做自己”“保持个性”等等更宏大的格局上靠。
之前有个上海某重点高中(非四大)的小姑娘还无不惋惜地跟我提到,她很要好的同学,高中一直成绩上不去,班里始终中游偶尔还偏下,最后“只能”考了个武汉大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外地老妈妈犹如万箭穿心,瞬间打通了理解上海家长“鸡娃”的任督二脉。
外地人只不服上海户口带来的分数优势,却不理解上海家长早已不屑于这所谓的分数优势了。说他们是最挑剔最以身作则的一群家长大概也不为过。
就择校求学而言,也没有哪个城市比上海教育体系更全面,也没有哪个城市比上海家长更热衷于上私立。外地的家长哪能搞得清楚鸡血民办、体制外偏国内民办双语和偏国外民办双语、纯国际学校这些专有名词的区别呢。上海哪个家长提起要上私立,获得周围人的反馈一般是“那个学校灵哦,去年好几个藤校”“考私立,要求不低哦”。基本人人都能对私立说道两句。
相比较而言,同样伟大的帝都,完全不是这反应“哦,外地人没有户口啊”“还是公立牛啊,史家小学运动会把鸟巢包下来了”。只有在上海,不论体制内外,私立学校都有燎原之势。
北京的私立学校虽然也有趋之若鹜的名校,但那不过是没有户口的有钱外地人和“想不开”以及“想太开”的有一小撮有户口家长的小众选择。私立于北京,虽然也在繁荣,但是依旧是沙漠里的绿洲,自成体系自我繁荣却人迹罕至,成不了气候。
上海家长的择校法则精细、全面又专业。除了传统的公立学区保底择校大法外,他们是对上私立择校最有发言权的家长。各大学校课程体系IB、IPC、AP、A LEVEL,家长们摸得门儿清,甚至能提出“中外教是否同工同酬”这样的专家级问题来。即便入了好学校,家长也不会袖手旁观一劳永逸,对于“十八线小城考来的90后班主任”的管理弊端、能否达到同级母语国家小孩的英语水平,一些上海家长都看在眼里,随时可能采取行动。
上海家长对小孩严格,对自己要求也决不放松,这也是各项美德最以身作则的家长群体。几番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整馆都是携幼而来的家庭。触手可及的动物标本,只要标了“请勿触摸”“请勿拍照”,带着小孩的家长们几乎无人破坏规则,甚至低幼的小孩好奇摸着玩,家长也会马上立刻阻止。
不管参观博物馆的是不是定居上海的家长,但是到了这个城市就会被城市的规则所影响,也成为“上海家长”的一员。参加上千人的上海国际教育论坛,没有同声传译,提问互动的家长中文清晰有条理不装逼,英文简明流畅。会后撤离,所有坐席没有垃圾留下。
几天前跟上海的同学闲聊,他一毕业就在上海工作并且现在已经有了户口。他最近在纠结已经四年级的小孩初中升学问题,为要不要考私立、要不要继续体制内而头疼。其实我知道,他内心的天平已经倒向了私立,只是在向我寻求一块更倾向的石锤。我假装没眼色:“高考就好了呀,小孩在上海已经比你当年好多了。”
果然,他吐出一句极具哲理的话来:“小时候羡慕上海的高考;但现在顶着这么大压力在上海生活,奋斗30年,并不是为了高考分数线吧。”也是,分数线、更多的选择,不过是家长们用十倍的房价“换”来的。
那到底为了什么呢?这座城市究竟给小孩和家长带来了什么?
不管为了什么,外地老妈妈被上海小孩震慑完,都觉得要努力了。
-End-
廖 欣
自由撰稿人,品牌策划,晃荡于京沪两地的教育观察者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